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内容
- 小编
- 2023-09-12
信息标准建设是学校智慧校园项目的重点之一,对推进项目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保证和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信息标准是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需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建设目标:
学校信息规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严格遵循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各项国家标准、教育部颁布的2012版《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同时在参考国际上通行的软件开发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协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范。
信息标准建设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管理性,提供能灵活调整信息标准的管理和维护工具,能够与教育部现有和即将推出的符合颁部标准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配合使用。
具体目标为:
(1)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
(3)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智慧校园信息标准建设内容
管理信息标准是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已有的校标,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和完善学校的各项标准并给出信息分类编码规格说明书,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管理信息化标准。主要包含数据标准、标准管理工具的建设。
(1)数据标准: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产生、存放、使用,使数据真正实现共享。
(2)信息子集建设: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职工信息子集、教学管理信息子集、体育卫生信息子集、办公信息子集、房产信息子集、图书信息子集、财务信息子集等。
(3)代码标准建设:为了保证数据录入规范,便于查找和统计,每个管理子集都对应着相应的标准代码,代码标准分国家代码标准、部颁代码标准、学校代码标准,以及代码的定义与说明。
(4)学校自定义编码规范:制定学校自定义编码规范、如学号、职工号、组织机构编号等规则,公司方根据项目实施经验可对学校提供相关规范文档,配合学校完成自定义编码工作。
(5)交换标准:制定学校交换数据描述、互换模型设计,根据业务系统间,数据交换可能用到的数据交换模型,交换周期的配置建议;学校对互换模型实施所作的配合工作。
(6)交换接口标准:交换语义描述标准:交换周期、文件交换(XML文件、DBF文件、其它格式文件)、标准数据交换,采用XML、WEB Service作为数据传输的标准,帮助用户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规范,实现不同部门间、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明确学校未来加入的应用系统如何对接,以及相应的对接标准。
(7)数据模型标准:在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数据模型进行构建,主要针对分析场景和全局业务、全局统计进行设置。按照主题的形式对元数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标准。
(8)标准管理工具:对学校的数据标准进行管理,实现对标准的维护和完善。
(9)数据源管理:能够动态配置数据标准数据库,支持智能的数据标准生成。
(10)信息标准管理:对信息标准的信息项进行管理,支持数据导入导出,支持标准的创建、维护、查询。
(11)编码标准管理:对信息标准编码进行管理。
信息资源标准建设:
从建设内容上划分,数据标准可以分为管理数据集和代码集两大类。管理数据集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学管理子集、教工信息子集、科研信息子集、资产信息子集、体育卫生子集、办公信息子集、图书信息子集、财务管理子集;范围如下图所示:
从模型建设上划分,数据标准建设可以分为标准代码模型、权威数据模型、主题数据模型和资源数据模型建设四个部分。
公共数据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从数据源系统中采集和获取数据,对数据源系统中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建立核心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公共数据平台的核心,包括:
(1)权威数据模型。是面向全局的核心基础数据。它由唯一业务源产生和维护,采集到公共数据平台,供各业务系统共享和引用的数据。比如学生基本信息、教职工基本信息、学生成绩信息、德育信息、学生缴费信息、设备进本信息、科研项目基本信息等。
(2)标准代码数据模型。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教育部的标准,建立全校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代码集,便于全局数据的共享。
(3)资源数据模型。以文件等形式存储和管理的资源数据,如文档、照片、流媒体等。
(4)主题数据模型。将来自于不同应用的数据按主题整合组织的数据,便于按主题进行展现。
在国标、部标(教育部颁布的信息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执行标准。比如假设职称信息在国标、学校现有系统中不一致,系统提供工具供管理人员选择,并记录当前选择执行的标准、其他标准,便于追踪和后续的转换。
标准代码数据模型(数据标准代码集):
标准代码数据模型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和学校自定义的标准,规范数据字典,形成全校的数据代码标准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建设标准代码数据模型时,需要构建以下三类代码:
(1)资源库代码:业务系统已经存在的正在使用的代码
(2)代码参考标准:制定标准代码需要参考的现行标准,如国标、行标、校标
(3)国标: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代码、干部职务级别代码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代码集。
(4)行标:参考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标准,包括培养方式代码、二级学科代码等一系列行业标准代码集。
(5)校标:根据学校情况,自定义校内的相关标准代码,包括校区代码、学科类别、身份类别等学校已经存在或新定义的标准代码集。
(6)代码执行标准:依据资源库代码、代码参考标准,形成代码执行标准
通过制定学校自己的标准代码集,建立学校信息资源的数据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对于已经存在的系统,其非标准的信息资源,通过标准代码集进行转换,信息资源交换到核心数据库都成为标准的信息资源,并为其它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服务。对于新上的应用系统,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可逐渐形成全校的信息建设规范。
制定代码执行标准的原则:
(1)向上靠原则:已有国家标准、部委标准的,采用国家和部委标准,不制定新标准;
(2)继承性原则:对已发布的教育部2002版标准,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3)前瞻性原则:以现有系统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需求,使本信息标准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